一、团队简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研教学团队(GAIR:Group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植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智能科学技术的文化源泉,根据自动化科学与智能化科学交融共进的发展趋势,立足于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按照大湾区和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瞄准人工智能的产业变革核心方向,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主要开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学的应用基础研究,并致力于智能康复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多机器人微装配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研发。以科研创新带动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目标提供动力。团队成员曾负责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的子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子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广东省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粤莞联合基金等项目;也曾获得过省部级科技奖和广东省优秀在线课程奖等荣誉;指导学生获Robotcup冠军,Robotmaster优秀奖等。二、主要研究方向与成员分布人工智能及其工程应用(秦世引,吕赐兴,王福杰,孙泽文,郭芳,秦斐燕)智能康复机器人、专用服务机器人(任斌,韩清涛,沈博,张瑞,胡亚伟)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秦世引,吕赐兴,姜鸣,孙泽文)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秦世引,张瑞,姜鸣,孙泽文,秦斐燕)多机器人微装配与智能制造(秦世引,王志平,王福杰,孙泽文,胡亚伟)机器人环境感知与SLAM技术(秦世引,王志平,孙泽文,沈博)量子机器学习与机器人智能优化管控(秦世引,孙泽文)网络化智能机器人群体的协同优化管控(秦世引,任斌,刘学良,秦毅,王福杰,孙泽文)微机电系统的优化控制与协同控制(秦毅) 三、团队成员秦世引秦世引,浙江大学毕业工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刊《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and Data Science》编委(Associate Editor)。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责任教授,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秘书长(2001-2010),常务理事(2001-2010),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1-2015);《智能系统学报》编委会副主任(2006-2012);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1998-2010),系统复杂性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系统工程学会理事。1999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人选。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作为负责人完成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的子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的子课题;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防科技预研基金项目;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合著出版学术专著1部,研究生教材1部,译著2部,主编国际会议文集2部。与罗公亮合著的学术专著《智能控制导论》于1999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一等奖;与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合作开发的“港口工程总平面CAD软件系统”于1999年获“国家第五届工程设计优秀软件金奖”;2014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7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兴趣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网络化多机器人群体系统的智能优化控制,智能机器人SLAM,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等。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3室 任斌任斌,博士,教授,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先进自动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东莞市工业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所所长,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粤港机器人学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人才第八批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校嵌入式与测量系统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2003年应届毕业进入东莞理工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系统、自动化装备和机器视觉等。近5年,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省部级项目12项、横向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8篇。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东莞市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1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以参与者身份获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请专利18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2件,软件著作权2项。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1B室 王志平王志平,男,1978年5月出生,广东东莞人,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10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攻读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至2017年,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原广东省自动化研究所)信息处理团队负责人;2017年至今东莞理工学院教授。2019年10月,到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挂职担任副局长。主持或主要参加的科技部、省级科研项目14项(其中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1项),广东省科学院青年科学研究基金1项,市和区项目多项。主持或主要参加技术开发项目6项。发表科技论文14篇(SCI收录5篇,EI收录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件、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获软件版权5项。多次被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评为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团员干部。广东省、广州市和东莞市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2012年被广州市认定为珠江科技新星并专项支持。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2室吕赐兴吕赐兴,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制造物联、智能工厂、云制造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先后负责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智能制造专项以及企业委托等20余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被EI收录8、SCI收录2篇。获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三)。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科创院206室韩清涛韩清涛,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副教授,1987.9-1987.7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专业自动控制,2004.4-2007.6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专业自动控制,2002年开始进入东莞理工学院工作,讲授多门课程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电梯控制》、《PLC原理与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等。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当前研究领域包括:自动控制、机器视觉检测。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3室张瑞张瑞,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IEEE TBME和IEEE TNSRE上的两篇论文分别被评为封面论文和亮点论文。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脑信号处理。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3室姜鸣姜鸣,男,博士,副教授。2012年07月到东莞理工学院工作,2013年03月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讲师技术职称,2018年12月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副教授技术职称。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市级项目13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发标专利10余项。2014年获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系统讲授了《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与应用》《专业英语》《高等数学(上、下)》等课程,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改论文2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1项、市级1项。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大学生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各奖项9项。2015.09-2016.10挂职东莞市经信局工作1年,任局长助理。2016-2017学年、2017-2018学年东莞理工学院优秀教师。2018年获广东省第四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工科组二等奖。目前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光伏发电功率短期预测”展开,建立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系统,对2-4小时内的短期辐照强度进行预测,并推算光伏电站短期未来发电功率,为电网调度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内容涉及数字信号处理、智能预测算法、机器学习等。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3室刘学良刘学良,男,博士,副教授,2012年6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自参加工作以来,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5篇,担任IET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CCC等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专家,主持省科技项目2项,参与国家、省级项目6项,本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包括多机器人系统,自主车队系统,非线性系统等。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3室王福杰王福杰,男,讲师/硕士生导师。2018年博士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攻读专业为控制科学与工程,2017年曾到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Australia担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Prof. Fu MinYue),2019年任职于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从事电气、自动化、电子、机器人、智能制造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广东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等纵向横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学生第二)/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其中JCR1区期刊论文4篇,2区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授权1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智能控制、机器人微装配、自主学习算法、机器学习、视觉伺服控制。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3室秦毅秦毅,男,1987.05.28生。秦毅从江南大学获得本科与硕士学位,之后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8年7月加入东莞理工学院,在硕士、博士、以及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任教期间一直致力于微机电系统控制和微纳米器件控制问题的研究。目前,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广东省粤莞联合基金青年基金,已发表SCI/EI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110室孙泽文孙泽文,男,1990年生,博士。201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学士学位,之后保送华东理工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硕博连读,2017年底获博士学位。曾到北科大、同济、西交大、国防科大交流研讨学习。曾受管理学资深汪应洛院士指点,获钱旭红院士授理工优秀生。参与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连续多年担任IJPR杂志审稿人,ICIC,CPCC,CCDC,CCC等大会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优化,人工智能,工业过程建模分析。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3室郭芳郭芳,女,博士,2014年7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19年9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10月起就职于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担任讲师。研究领域包括柔性结构振动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机器人学。博士期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广东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广东省高新技术项目等,且主持粤莞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第一作者SCI期刊论文5篇、EI期刊论文1篇、EI会议论文5篇,第二作者SCI期刊论文3篇。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110室沈博沈博,博士,2010年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沈阳工业大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2016年于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系统工程学科基础工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2017年获得日本文部科学省奖学金。2016年至2019年,在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综合技术研究所高级机器人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主持一项日本文部科学省青年基金(19K20742);获奖情况IEEE ROBIO2015 Finalist of 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日本生物医学与模糊系统学会,贡献奖,IEEE ICMA AWARD for ICMA 2018 Best Paper in Automation;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7篇,国际会议论文12篇,日本国内会议9篇,联名发表28篇,期中EI收录8篇。主要研究方向:福祉机器人、意图识别,机器人运动控制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1室秦斐燕秦斐燕,女,博士,东莞理工学院讲师。2018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年9月至今任职东莞理工学院自动化系。先后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目前主持粤莞联合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和东莞理工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篇,EI收录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驾驶环境理解与汽车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9A403室胡亚伟胡亚伟,东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实验员,参与多门课程的实验工作(如电气工程课程、自动化课程),熟练掌握西门子智能制造软件、PLC编程,带领多支队伍参加全国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杯并获得一等奖、全国robotcon比赛一等奖等,目前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独立开发出多条自动化智能制造生产线,持有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制造、PLC控制、孪生双胞胎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邮箱:[email protected];办公地点:8B110室四、依托平台1.校内平台:课题组隶属于广东省先进自动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工业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嵌入式与测量系统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实验条件和场地优良、各种资源丰富。课题组已拥有所需要的各种系统设计、分析和测试软件,包括AutoCAD、Pro/E、SolidWorks、UG、ADAMS、ANSYS、LabVIEW、MatLab、ROBOTCAD等专业软件工具,提供了良好的软件条件。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和先进工业机器人实验室拥有加工中心一台、安川Motoman机器人一台、广州数控工业机器人6台、ABB1410两台及搬运、码垛、上下料集成应用方案一套,发那科的机器人4台及切割、分捡、打磨集成应用方案各一套,Kuka的Youbot移动操作臂一台、丹麦的模块化UR机器人一台、自行研制的并联机器人及传送系统一套、SCARA机器人两台、多种机器人模块(包括关节模块和末端功能模块)和模块化机器人系统、U盘仿真机器人生产线一条,如图1-2所示。图1校内依托平台部分机器人与产线展示图2校内依托平台挂牌情况2.校外平台:团队与东莞市工业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东莞松山湖机器人基地、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本团队提供充足的技术、硬件、软件支持。五、近五年团队成员代表性科研项目1. “基于多模态信号脑机协调控制及其应用研究”,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1703101),项目经费:25万元2. “基于深度学习的供应链管控方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8YFB1004000004),项目经费:130.55万元3. “智能LCM模组全自动生产设备的研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15A010104012),项目经费:128万元4. “面向3C行业智能打磨抛光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方向,2016B090918132),项目经费:100万元5. “面向3C行业低成本六自由度轻载智能机器人研发及集成示范应用”广东省应用型重大专项项目(2015B090922014),项目经费:100万元6. “新一代高效节能太阳能热泵闭环除湿干燥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广东省科技厅项目(2017B020240001),项目经费:60万元7. “智能AGV搬运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A050503068),项目经费:50万元8. “虚实一体化的柔性工业机器人自主学习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已公示),项目经费:30万元9. “3C行业轻载高效智能机器人的设计理论与控制研究”,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2018KTSCX226),项目经费:20万元10. “脑机互适应协同控制技术与上肢运动康复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省部级,2019015),项目经费:15万元11. “光伏电站发电功率短期预测模型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报项目,2016A030313134),项目经费:10万元12. “基于核学习理论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城镇空气质量建模及预报预警系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A030313629),项目经费:10万元13. “具有输入输出约束的分布式非标定视觉伺服机械臂协调控制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A1515010493),项目经费:10万元14. “网络化分数阶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控制研究”,广东省博士启动基金(2014A030310418),项目经费:10万元15. “面向激光雷达光学成像系统的MEMS扫描微镜视景最大化滑模自适应优化控制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莞基金(已公示),项目经费:10万元16. “面向物流搬运的移动柔性机械臂运动轨迹的高性能跟踪控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莞基金(2019A1515110477),项目经费:10万元17.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态能量配置的量子进化智能优化技术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粤莞基金(2019A1515110802),项目经费:10万元18. “具有输入输出约束的非标定视觉伺服机械臂智能控制研究”,广东省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18KQNCX252),项目经费:10万元19.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超短期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创新项目(2014KQNCX221),项目经费:10万元20. 在线式智能高速精密喷射点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东莞市科技局项目(20160918006),项目经费:25万元21. “新型通道安检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东莞市科技局项目(20160926),项目经费:20万元六、近五年团队成员代表性科研论文1. R. Zhang, S. He, X. Yang, X. Wang, K. Li, Q. Huang, Z. Gu, Z. Yu, X. Zhang, D. Tang, Y. Li*. “An EOG-based Human Machine Interface to Control a Smart Home Environment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Spinal Cord Injur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vol. 66, no. 1,pp. 89 – 100, Jan. 2019. (SCI, 1区收录)2. R. Zhang, Q. Wang, K. Li, S. He, S. Qin, Z. Feng, Y. Chen, P. Song, T. Yang, Y. Zhang, Z. Yu, Y. Hu, M. Shao*, Y. Li*, “A BCI-based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Spinal Cord Injur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vol. 64, no. 8,pp. 1959– 1971, Aug. 2017. (SCI, 1区收录)3. F. Wang, Z. Liu, C. L. P. Chen, and Y. Zhang, “Synchronized adaptive control for coordinating manipulators with time-varying actuator constraint and uncertain dynamics,” Int. J. Robust Nonlinear Control, vol. 29, no. 12, pp. 4149–4167, 2019. (SCI, 1区收录)4. F. Wang, Z. Liu, C. L. P. Chen, and Y. Zhang, “Robust adaptive visual tracking control for uncertain robotic systems with unknown dead-zone inputs,”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vol. 356, no. 12, pp. 6255–6279, Aug. 2019. (SCI, 1区收录)5. L. Li, S. Qin*, Z. Lu, K. Xu, Z. Hu, “One-shot learning gesture recognition based on joint training of 3D ResNet and memory module”, 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 vol.79, pp. 6727–6757, 2020.(SCI,2区收录)6. X. L. Liu*, Z. Zhang and H. Z. Liu,Consensus Control of Fractional-Order Systems Based on Delayed State Fractional Order Derivative,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vol.19, no.6, PP. 2199-2210, 2017.(SCI收录)7. X. L. Liu, H.Z. Liu, S.J. Wang, Z. Zhang and Y. G. Liu*,Improvement for coordination performance of fractional-order systems based on weighted state and relative state information,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vol. 9, no. 4, PP. 1–9, 2017.(SCI收录)8. X. L. Liu, S. B. Xu*, Pinning Adaptive Synchronization of Delayed Coupled Dynamical Networks via Periodically Intermittent Control,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3817805,PP: 1-8, 2017.(SCI收录)9. X. L. Liu, B. G. Xu*, L. H. Xie. Distributed tracking control of second- order multi-agent systems under measurement noises, Journal of system science and complexity,vol.27, no.5, PP. 853-865, 2014. (SCI收录)10. S. Luo and B. Ren*,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applic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 vol. 130, pp. 154–161, Jul. 2016.(SCI收录)11. B. Ren, T. Huang, and R. Xia, “A new robot design for martial arts arena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mulation: System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7, p. 3.1-3.6, Jan. 2016.(EI收录)12. B. Ren, R. Xia, and T. Huang, “Design of goal keeper’s strategy based on microsoft 5vs5 soccer simulation,” vol. 17, p. 8.1-8.7, Jan.(EI收录)13. 姜鸣,赵红宇,刘学良, "一种基于聚类分析的自适应步态检测方法",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38(3): 62-66, 2017.(EI收录)14. M. Jiang, J. Cao, "Positive-Unlabeled Learning for Pupylation Sites Prediction",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page 5, 2016.(EI收录)15. 姜鸣,仇森,赵洋,张志, "基于惯性测量器件的无线步态分析平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56(5): 518-524, 2016.(EI收录)七、近五年团队成员代表性发明专利1. 任斌,黄锐林,黄维聪,等,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对工业产品分类的方法,授权号:ZL201510474099.3,授权日期:2019-01-292. 姜鸣,张志,一种适用于风光发电功率预测的气象预测设备,授权号:201721449315.X,授权日期:2018.05.113. 姜鸣,张志,基于数据融合技术的多气象因子远程监测设备,授权号:201721449429.4,授权日期:2018-05-114. 任斌,朱志超,李焯填,等,一种登山柺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授权号:ZL201510474088.5,授权日期:2017-04-125. 任斌,余泽超,林泽凯,等,示波器,授权号:ZL201410284448.0,授权日期:2016-08-246. 秦毅,王福杰,郭芳,等,带侧面电极的2D静电驱动MEMS扭转微镜一阶滑模和Twisting控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2010217152.2,申请日期:2020-03-257. 秦毅,王福杰,郭芳,等,侧面电极的2D静电驱动MEMS扭转微镜二阶积分滑模控制,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2010216889.2,申请日期:2020-03-258. 秦毅,陈辉,姚智伟,等,一种基于2D电磁驱动MEMS扭转微镜的显示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2010381384.1,申请日期:2020-05-089. 秦毅,陈辉,姚智伟,等,一种扭转微镜的跟踪扫描系统,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2010381395.X,申请日期:2020-05-0810. 姚智伟,曾文健,秦毅等,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简历识别和智能分类筛选系统,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921139095.x,申请日期:2019-05-1911. 王福杰,秦毅,郭芳,等,基于实时力控的装配机器人重力补偿控制装置及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2010483656.9,申请日期:2020-06-0112. 王福杰,秦毅,郭芳,等,一种新型的自主装配机器人路径规划自主导航系统及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2010483403.1,申请日期:2020-06-0113. 王福杰,林政宇,张佳宁,等,任斌.一种教学用电磁炮,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2010040735.2,申请日期:2020-01-1514. 王福杰,张佳宁,姚智伟,等,李裕荣.一种针对柔性机械臂的振动控制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911098016.X,申请日期:2019-11-1215. 王福杰,姚智伟,秦毅,等,一种基于位置与速度人工势场法的无人机路径规划方法,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911068807.8,申请日期:2019-11-05八、近五年团队成员代表性奖励1. 第五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 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赛教融合应用引领的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